2012年12月14日報道“雪霧捲城 PM2.5超標兩倍”。2012年作品《12.12.14B》,取材自《新京報》2012年12月14日報道“雪霧捲城 PM2.5超標兩倍”。2009年12月22日A20版的核心報道“民警高作喜‘奇遇’記”。2009年作品《09.12.22》,取材自《新京報》2009年12月22日A20版的核心報道“民警高作喜‘奇遇’記”。夏星 1974年生於新疆石河子,現生活在北京。夏星曾經接受過印刷方面的訓練,1998年,他來到北京,找了一份廣告攝影的工作,後來成為獨立藝術家。2004年開始呈現以《新京報》為主題的作品。
  新京報記者 秦斌 攝
  (下轉C13版)
  10年前,《新京報》的創刊給藝術家夏星提供了一個創作的新視野。此後他開始以《新京報》上的新聞圖片入畫。近日,“四年:夏星2009至2012”展覽在草場地前波畫廊開幕。240幅油畫精選自《新京報》2009年至2012年四年來的新聞圖片,夏星以此“跟蹤”了這四年的“大事”。該展將展至12月8日。
  結緣
  《新京報》為其“原材料”
  夏星從2004年開始拾起畫筆將易碎的新聞永久地繪於畫布中。給夏星提供觀察社會視角、提供繪畫原材料的正是《新京報》。
  夏星告訴記者,自己從《新京報》創刊時便開始關註這份報紙,報紙的內容、態度都讓其覺得“創刊時我很喜歡,加上我對社會性的話題比較關註,所以我決定用這份報紙的內容作為創作題材。”
  從2004年開始,夏星正式將《新京報》上所刊發的封面圖片或者新聞圖片原封不動地“移入”畫布中。每年,60幅左右照片入畫,每幅作品以相應的報紙發行日期為標題。繼此前在麥勒畫廊等地展出後,如今又有了在前波畫廊的展覽。此次新個展是夏星將其2009年至2012年這四年的創作進行了一個總體呈現。
  主題
  四年跟蹤四個特定主題
  展廳內,一面展牆便是一年,每一年又是由60幅油畫串起了當年中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件。前波畫廊負責人之一、原紐約蘇富比北美和亞洲部資深專家唐冠科指出,夏星本人並不掌控每件作品的內容,而是通過60張畫布來跟蹤某一特定主題。
  對此,夏星稱,儘管創作的內容是根據新聞圖片而來,看似自己並沒有對繪畫主題的主導權,但這四年來,每一年的創作都隱含了一個主題。類似2009年是生存,2010年是維權。
  相比國際大事來說,夏星創作中有更多的平民化的生活場景。2009年,夏星以“汶川地震後,婚車開到廢墟里”的畫面開篇,進而有“不滿整容效果 挾持醫院護士”、“民警高作喜‘奇遇’記”等畫面,展現了中國人為生存所在做的種種努力。
  規格
  統一尺寸更顯觀念性
  除非刊登在《新京報》上的原圖是豎版的,否則夏星不對構圖做任何改動。同時,不管所參照的新聞圖片內容是什麼,所有場景一律被納入一個統一的寬幅尺寸中(35釐米高,50釐米寬或者70釐米高,100釐米寬)“限定每年創作的作品量並且統一作品的尺寸,這樣的決定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強烈的觀念性。”唐冠科說。
  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  (原標題:夏星 畫《新京報》找到社會切入點(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t77utbd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