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5月21日電(周戀榕)150多年前,進化論說人類有共同的祖先猿猴,歷史的年輪走到今天,人類是否還能尋找到共同的東西——構建和諧世界的共同倫理呢?
  5月21日,參加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部分學者圍繞“人類共同倫理之與儒家倫理和猶太教倫理”開啟了第一場圓桌對話。學者們從儒家精義和猶太教先哲精粹進行陳述和探討,從禮義之道中需求構築和諧世界的倫理規範。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猶太教拉比沙耶·科恩(Shaye J.D.Cohen)由狄阿娜的阿波羅尼奧斯的故事開啟了本場對話,他說,“在一系列希伯來倫理故事中,賢人享有優先權。”沙耶·科恩娓娓講述了三個來自古希腊典籍的古老故事,從財產、師生與父子、男人與女人、價值與生死等方面闡釋了聖人在希伯來倫理中擁有著不可置疑的優先權,甚至在法律範疇中也處於裁決者的優先地位。
  那麼在儒家的先哲智慧中是否也給予聖賢以同樣的地位呢?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方學系教授張平援引儒家經典《禮記》的主要思想給出了回答,“在我們的倫理體系中賢人也是有優先權,我想這就是儒猶的共同之處。在《禮記》中我們尊崇禮、義,根據禮來做出訴訟判斷,聖賢、師長會獲得優先權。”張平認為,Cohen教授談及的多方面的優先權似乎正對應了儒家三綱五常禮義之道的倫理規範。然而,他同時強調,儒家並不做裁決而是以教育感化人,理想的儒家社會是通過道德標準統治民眾而非法律。
  兩位學者你來我往交鋒激烈,觀眾也按捺不住加入了質疑和討論中,現場一時擦出了許多令人振奮的火花。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教授浦安迪(Andrew H.Plaks)則在異火之中尋求同苗,他說,兩個古老而偉大的文明有很多的共同點,“在提問者單腿站立之時,聖人希勒爾將猶太教的所有律法簡要歸納為了一句明白無誤的話,就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隨後,他援引了大量儒猶文化中道德“黃金法則”,“我們相信人類基本的同理心能夠發揮巨大的精神力量這一點是相通的。這尤其體現在後來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對人際關係的解讀中,他認為對禮儀規範的遵守是喚起和實現人類道德本性的一種形式”。
  浦安迪教授同時也給出了他關於不同信仰下共同倫理規範的思究:“一個人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用同樣的標準對待他人這一清楚明確的箴言構成了整個信仰體系的堅實核心。”這在夏威夷大學成中英(Chung-yingCheng)教授眼裡“就是儒家所說的已所欲而施與人,深而言之可以是忠恕”的仁義規範。
  構築和諧世界的共同倫理似乎已經浮出水面,學者們都把目光投向了儒家的禮義之道。然而,在經濟一體化和生活同質化所激蕩起來的文化自覺、尋根意識和身份認同從未如此之強烈的今天,儒學又該如何擔當起構築世界和諧的一份責任呢?
  深圳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景海峰先生反思道,“儒家倫理在面對新的挑戰事需要我們對其概念範疇、問題向度、思想脈絡和歷史情景作更加細緻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激活儒家倫理之新的力量,需要現實生活中的有心挖掘、努力涵育、不斷培植和社會風尚方面的大力倡揚、典範導引。”(完)  (原標題:尼山論壇儒猶對話:禮義之道構築和諧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t77utbd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